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

安納沙西(Anasazi)文明的崩壞是因為生得太多?!

華盛頓州立大學(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已經勾勒出了北美歷史上最大的生育高峰--發生在公元500年至公元1300年之間的美國西南原住民普韋布洛人(Puebloan,筆者按,即安納沙西Anasazi文明)。

研究團隊中的Tim Kohler教授說,在那段時間,文明的早期特徵 - 包括農業和食品儲存 - 已經成熟到使得出生率可能比今天世界出生率最高的國家還要高,緊接著就是族群的崩潰。這也在警告我們,現代世界人口過剩可能導致的危險。


經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資助,研究團隊在美國西南部的四角地區(the Four Corners region)數百個站點進行橫跨一個世紀的上千個人類遺骸的研究。經由這些數據,Kohler拼湊出這個地區在新石器時代的人口轉變--由石器使用,反映出當地人口從切割肉類為主(狩獵、採集)過渡到搥打穀物為主的生活(農業)的詳細年表。

玉米早在公元前2000年起就生長在該地。剛開始,可能是因為生產效率低,人口增加得不多。但是,到了公元前400年,玉米提供了該地區80%的的卡路里。粗出生率 - 每年每1000人的新生兒的數量 - 從那時開始穩步上升,直到大約公元500年。

整個地區的發展不盡相同。在索諾蘭沙漠(Sonoran Desert )和托恩托盆地(Tonto Basin),即今天的亞利桑那州,已經發展出灌溉系統、球場、墊高的土墩和精英家庭的集合住宅。然而,出生率較高的地區位於北部和東部之間,在今天的新墨西哥州西北和科羅拉多州西南部的聖胡安盆地(San Juan basin)和北部聖胡安地區,可能是因為這個地區找到新的農地來擴大玉米生產相對比較容易;而索諾蘭和托恩托人,因為玉米耕作需要灌溉,使得他們較難找到新的區域來耕種。從運河來的水也可能含有有害原生蟲、細菌和病毒。
普韋布洛人的集合住宅,是整個地區最大的建築。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大約在公元900年時,雖然人口仍然眾多,但是,出生率開始出現波動。12世紀中期發生了西南地區已知最大的旱災之一。過去數百年持續的人口增長和有限的資源,可能已經到達了該地區的承載能力,就如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在1798年預言的工業世界會發生的情形一樣。 

從十一世紀中期到西元1280年(那時所有的農民已經離開), 整個西南地區的北部衝突不斷但是,生育率仍然很高。為什麼不限制人口的增長?也許族群需要維持一定的人口數量,才能保護他們的村莊和農田。這是一個暴力的「馬爾薩斯陷阱」(Malthusian trap)。

在13世紀中期,西南地區北部還有多達40,000人。但是,在接下來的30年之間,人們離開了,留下了令許多考古學家無法解答的一個謎。也許,人口太多,加上氣候惡化,使得人們無法養活自己;但是,隨著越來越多人離開,留下的人將會難以維持這個社會所需的防禦和新的基礎設施的建立。 筆者根據Jared Diamond的「大崩壞」一書中提供的資料,當地是一個階級社會,包括了貴族階級以及農民階級;由建築可以看出,峽谷中的「大屋」以及峽谷外各衛星聚落的「大屋」應是貴族所有,而農民則是住在衛星聚落的小屋,由骨骸可以看出他們的營養狀況遠不如住在「大屋」中的貴族。由於大約十一世紀開始,峽谷中已是光禿一片,不論是建築、農業生產都要靠峽谷之外的衛星聚落供應;或許在所有的農民因為從公元一一三0年開始的連續大旱發生而離開後,剩餘的貴族們無法自行生產糧食,於是不得不離開?不管怎麼說,無限制的人口增長,當人口數已經超出該地區的人口承載能力時,這時已經脆弱不堪的生態系,就像堆得高高的一疊紙牌,只需要輕輕一口氣就可以讓它土崩瓦解;何況是大旱災如此的重擊?

這些年,常常聽到各國對於「人口老化」這件事表達關心,甚至我們的國家首長說這是「國家安全」問題。但是,若只是為了減緩人口老化而鼓勵生育,是否落入了「馬爾薩斯陷阱」之中?當目前地球已經超過她的人口承載度時,各國卻為了自己的國家安全與生產力,拼命的鼓勵生育、祭出獎勵措施,選擇性的忽略整個地球的問題時,我們是否會如安納沙西文明,最終走向全面崩壞?

參考文獻:

2014/6/30. Ancient baby boom holds a lesson in over-population -- ScienceDaily
Jared Diamond. 2006. 大崩壞。時報出版。

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海洋的塑膠垃圾到哪裡去了?

塑膠的使用如此廣泛,根據估計,漂浮在海洋中的塑膠垃圾應該有數百萬噸之多;但是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海洋裡的塑膠垃圾絕大多數都不見了,而且很有可能,是被魚吃下肚了。一旦被魚吃下肚,也就意味這些塑膠進入了食物鏈,而人類也是食物鏈中的一環。

人類每年產生三億噸塑膠垃圾。其中絕大部分以垃圾場做為它們的終點;但是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的估計,大約有0.1%的塑膠垃圾(三十萬噸)被河流、洪水、暴風雨帶到海裡,在海上航行的船隻也貢獻了一點點。這三十萬噸的塑膠垃圾,有些隨著洋流到北極,成為冰山的一部份;有些被沖上沙灘,成為「塑膠石頭」。但是,這三十萬噸的絕大部分隨著洋留在海中漂浮,形成「垃圾島」(Garbage Patch)。

為了要了解到底海中有多少塑膠垃圾在漂浮,Malaspina expedition研究團隊從2010年到2011年,動用了四艘船在五個垃圾島附近調查(如下圖)了數月之後,所得到的結論是,漂浮在大海中的垃圾大約只有六千六百噸到三萬五千噸之間。若以2010年人類所使用的塑膠量(2.65億噸)的0.1%來計算,大約只有估計值的5%在海裡。剩下的95%到哪裡去了呢?

研究船The RV Hesperides,圖片來源:Science Now


研究團隊之一,西澳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Crawley)的Carlos Duarte說,塑膠在海中漂浮,會因為海浪以及太陽的輻射作用,使得塑膠逐漸破碎,最後成為極為細小的碎片,被魚當作食物吃下去了。而這些塑膠碎片在成為魚的食物之前,會吸附海中的污染物,如DDT(殺蟲劑)、PCB(多氯聯苯)、汞(水銀)等;於是這些毒素也隨著塑膠碎片,進入我們的食物鏈,由於生物累積效應的影響,在食物鏈越頂端的生物,體內的毒素也會累積愈多。在2012年的紀錄片「海洋塑化記」(Plastic shores)中就提到,現代人每個人身體裡面,都驗得出塑膠。


吃鮪魚沙拉時,「順便」吃下去的塑膠、DDT、PCB、汞
有多少呢?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不過,到底魚吃了多少,以及到底有多少比例的塑膠掉到海裡,其實都很難估計。另一位學者Kara Law強調,所謂0.1%的垃圾掉到海裡的估計,是大約一百年前估計出來的。現在需要新的估計方法,來了解到底有多少塑膠垃圾掉到海裡。


另外,除了被魚吃掉以外,海裡的塑膠垃圾也有可能在被海中的小生物附著之後,因為重量而下沈到海底;也有可能被微生物分解;也有可能被沖到岸邊後被微生物分解。科學家們認為,沈到海底是這幾種可能的結局中最好的;但筆者想到,在另一個研究海底垃圾的研究中指出,深海裡的氧氣少、微生物長得慢,這些塑膠垃圾可能在海底幾萬年都不會分解,沈到海底不見得會比較好,應該說,垃圾夾帶著環境毒物DDT、PCB、汞進入食物鏈,會在短期間影響的人類的生存,而沈到海底卻會在長期對人類有害吧?


參考文獻:


2014/6/30. Science Now. Ninety-nine percent of the ocean's plastic is missing.

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關於核電,先別忙著拿手指頭指著別人

每次為了核電廠,常看到網路/平面媒體上面有人在吵,說當初是誰核准興建?是誰讓核一、核二蓋在距離首都那麼近的地方?

我雖然也覺得一個小島上面蓋那麼多核電廠蠻荒唐的,不過要刮別人鬍子以前,也要先看看是不是應該刮。

當年建核電廠的背景,是因為台灣在1960年代火力已經開始取代水力發電,但是發電所需的石油跟煤都要進口(台灣的能源自給率是1%),所以1971年開始興建核一廠。

1973、1979發生過兩次能源危機,於是開始興建核二廠(1974年)、核三廠(1978年開始,1984年開始商轉)。核一是十大建設之一,核二、核三則都是十二大建設。

當時世界各國還沒有發生過重大核災(直到1979美國三哩島事故),所以也沒有人意識到一旦核電廠發生事故,附近N(以福島事件來看N=30)公里半徑內的居民都要疏散;猜測是因為這樣核一、核二才會蓋在北邊吧。

1979年3月28日,美國三哩島事故發生,大家開始了解到核電萬一出事有多可怕;一部份原因也是因為那時候核三廠相關的一些新聞也開始曝光,包括出水口的珊瑚出現白化等等...接著核四廠的興建就遇到激烈抗爭。

三哩島核電廠。自從1979年的事件後,出事的第二機組(TMI-2,左側)
就沒有再運轉過了,但是第一機組(右側)仍在運轉。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從1980年代到現在,擁核、反核雙方已經吵了多年,簡單來講各自的數據相差甚大,一起拿來看也兜不攏;而且彼此也不相信對方的數據。但是參考最近IPCC的第五份工作報告的「能源」章節可以看到,他們對能源提出的建議首要是「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這包括發電機組的效率以及所有大小電器的用電效率,而且當然要從已經開發的國家開始做起;但是台灣在這些方面,因為政府沒有拿出誘因(包括提高電價、採購更有效率的機器與家電的補貼、優先採用再生能源的獎勵等),企業與民眾當然就沒有動力(不可能叫大家都一起「發心」換更有效率的電器,只為了救地球;也要看看有沒有預算啊)。

光只是一直想興建新的電廠,但是台灣人均排碳量是世界平均的兩倍多(2011年時,台灣人均排碳量是11.8噸,世界平均是4.9噸);加上已經沒有地方可以蓋水庫,火力發電廠只能幫我們在碳排放這一項上大大扣分,太陽能發電有它的限制,風力發電的風機也有噪音的問題,真正應該要做的是努力去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當然國家也要有一套整體的規劃,不要老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老是想著我任內不要出事就好,難道任期一結束就人間蒸發不再住在台灣嗎?

2014年1月23日 星期四

來自亞洲的污染物影響全球氣候

關心環境的朋友,前幾天可能會注意到一則新聞,就是大陸的霾害,其實不只影響了台灣、日本,還可以隨著地球上空強大的偏西風,在幾天內到達美國西部;嚴重時,美西甚至有四分之一的污染物來自中國(1)。

根據一項由德克薩斯州A與M大學和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合作發表的研究顯示,極端的空氣污染在亞洲影響世界的天氣和氣候模式,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Nature Communications 中(2)。

利用氣候模型和收集有關懸浮微粒(aerosol)和氣象學在過去30年的數據,研究人員發現,亞洲的空氣污染 - 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中國 - 正在影響全球氣流循環。

在過去30年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導致了巨大的製造工廠,工業,發電廠等產生大量空氣污染物的建設,同時也增加煤的燃燒和汽車廢氣排放,後者是亞洲國家主要污染物的來源。在中國的一些城市,如北京,空氣污染水平往往比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設定可接受的限度高出100倍。

研究發現,這些污染物一旦排放到大氣中(可以上升到六英里高的大氣層中),會影響全球的雲的形狀和天氣系統。氣候模型清楚地表明,來自亞洲的污染造成對高層大氣的影響,使風暴或颶風變得更強。 這些污染物會影響雲的形成、降雨、暴雨強度等因素,並最終影響氣候。最有可能的,來自亞洲的污染可能對北美的天氣模式產生重要的影響。

海燕風災災區。最近這幾年亞洲颱風增多、增強,颱風季
也有拉長的現象,是否與本文所提到的現象相關?
圖片來源:慈濟人文志業中心

一項研究顯示,由於日益增長的污染問題,在亞洲的一些地區,肺癌的發病率已經增加了400%。

空氣污染的情形,往往在冬季因煤炭燃燒增加以及停滯的天氣造成空氣品質惡化,造成許多亞洲城市的污染和煙霧增加,而且可以持續數週。中國政府已承諾提高污染標準,並投入足夠的財政資源來解決空污問題。

研究人員說,未來他們還需要做一些懸浮微粒究竟是如何在全球移動和影響氣候的研究。還有許多的大氣觀測需要進行,並建立一些模型,看看這整個過程如何發生。

參考資料:

1. Jintai Lin,Da Pan, Steven J. Davis, Qiang Zhang,Kebin He, Can Wang, David G. Streets, Donald J. Wuebbles and Dabo Guan. 2014.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air pollu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 Science Daily. 2014. Air pollution from Asia affecting world's weather

2014年1月10日 星期五

【102-1學期環境新聞小剪輯】20131230-20140105 環境新聞小剪輯

改版公告:從這週開始,我們的「環境新聞小剪輯」不再直接貼出新聞片段,而是以綜合整理的方式呈現。

本週最引人注意的應該是,當美國正在面臨數十年來最強的寒流時,澳洲、南美洲正在面臨酷熱的夏季!加拿大的魁北克來到零下38度,是20年來最冷,而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卻熱破40度,澳洲更是來到50度

澳洲除了高溫以外,強烈(3級)氣旋克麗絲汀登陸西澳洲,造成不小的損失。非洲的馬達加斯加面臨了195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蝗災,全國三分之二的土地(150萬公頃)荒蕪,目前聯合國糧農組織已經前往援助。

而在台灣,各地工廠偷排廢水、濫倒事業廢棄物的行為,一一的被檢舉出來,包括益廣盛工業公司排污阿公店溪偉瀚實業在基隆河排出紅色廢水鎰發金屬污染大堀溪宜蘭農地遭到回填廢爐渣台中大安溪水從去年底到現在一直有白濁的現象

另外,台中地檢署破獲台灣歷史上最大的盜採林木案,嫌犯收集了大概200噸的珍貴林木,市價將近五千萬元;另一方面,在花蓮的銅門部落原住民們,因為林務局花蓮林管處要把一些風倒木(主要是檜木)運下山,引發了爭議,最後決定三方(林管處、部落居民、森林警察隊)共管

今年的烏魚季,烏魚的捕獲量去年已經不到一萬尾,今年也不到一萬尾,漁民出海沒有撈到幾條魚,還撈到海上的一片黑油,損失慘重。

這次的跨年活動,台北因為參加的人數創紀錄(116萬人),因此垃圾的量也破紀錄(22.63公噸),可悲的是,雖然一直在宣導減量,但是以參加的人數來除垃圾總量,每個人生產的垃圾量並未減少,反而有增加的趨勢。其實跨年雖然世界很多地方都有慶祝活動,但是像台灣這麼小的一個島上,竟然有33場煙火晚會慶祝跨年,這不可不稱之為一種怪現象;這幾年台灣的經濟狀況不佳,這33場晚會只有四場有企業贊助,其他29場都是花費公帑舉辦,但是我們有中小學沒有錢修廁所、也有中小學去報廢的電腦來勉強使用,這些放煙火的經費如果能夠用來補助中小學修廁所跟換電腦,不知道有多好?

台北跨年晚會垃圾災難

最後要提到的是,大陸的霾害仍持續影響台灣,隨著最近這幾波的強烈大陸冷氣團南下,在已經接近臨界點的地球,任何一個人、一個國家的行動都會影響到其他的國家的!

2014年1月9日 星期四

【102-1學期】第十七週 第十五章:大企業的社會責任 課堂作業

這一週討論的題目是「大企業的社會責任」,因此在兩週前老師先給同學一個作業,作業的內容是:

選取一個大企業(例如:台塑、中油、頂新/味全、日月光、統一等)做一個報告,報告分為兩個部分
一、企業的基本資料:年營收、獲利、員工數目等

二、企業近五年來所發生的重大危及民眾安全的事件,以及(到目前的)懲處。您覺得這些懲處有效嗎?

同學選取來分析的企業包括台塑、味全、日月光、統一、愛之味等,可以看到同學不約而同都點出政府在這些事件上的角色是失能的,而企業能兼顧營利與良心的其實少之又少,如果政府跟民間都不監督,只怕有一天這個島上連玉山頂上都不適合生活。

關於個別企業的資料,因為篇幅就不貼出來了。下面是同學的心得:

其實台朔集團的六輕工廠發生的事情並不只是這些,這幾件事情是較為嚴重有被報章雜誌刊載出來的,然而,有些沒被報導的事件對我們的環境以及人深的健康也會造成影響。為什麼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這些工安事件導致影響環境安全的問題呢?人民也不是完全默不吭聲,曾經群起抗議、包圍工場要求停工遷移,環保團體也利用了各種媒體,批評集團的不對與消極的態度,而我們的政府也非完全放任他們不予理會。其實不只對台朔,所有的集團都是如此,政府罰款罰了,工場停工複檢又開始運轉後,類似的問題依舊不停發生,我認為中央政府對於懲處這些汙染事件往往都是重重舉起輕輕放下,可以說是為了討好集團,講求經濟發展,處罰只是為了演給人民看,告知大眾這件事我們政府單位有在關注而已。對於一個年收益以兆起跳的大公司,區區幾百幾千萬的罰款可以說是不痛不癢,工廠被停工要求改善後,過沒多久說已經完成修復及改善就能順理成章的開工,但是沒多久相同的問題就又重蹈覆轍,所以政府的懲處對這些企業集團來說根本沒有達到讓他們改善的效果。

查了企業也看了相關報導後,真的覺得原本好好的穩定的企業,卻因為貪婪更多的富裕,而使用對人體有害的添加物,我不太了解,自己本身知道自己的產品使用有害添加物,所以就不用自己的食品改用別家的食品這樣就行了嗎?但這樣子不是反而增加別家企業的營收嗎?現在被報出來不僅使別家沒有使用添加物的公司賺錢還讓自己的公司名稱給破壞,既然如此何必當初要使用添加物變成假油呢?而且在查證時還不斷說出自己是有良心的企業,決不會那麼做,但後來也是自打嘴巴,果然人還是不要說謊的好,希望以後別在有此類事情發生,不管是假油還是其他物品,正正當當的營利一個企業才是最好的。
前陣子爆發立光農工再添加食品使用了工業用原料,以及使用過期豆膠與己二烯酸鉀(防腐劑),而立光農工也是愛之味長期的合作廠商。經由詢問之後確實愛之味是有使用力光農工所提供的原物料來進行食品的製作,但我內心充滿了疑問,當一個這麼大的企業又擁有這麼良善的設備,為什麼還有出這麼大的食安問題呢!後來經由了解要進行這些食品的檢測還是需要花費一筆為其不小的金額,因此無法每次原料進來就進行一次檢測,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造成立工農工投機取巧來賺取暴利。至於現在愛之味還有沒有跟力光農工進行合作呢?答案是有的!因為雙方都還有利益上的互易,而我們的政府又只開罰50萬元,對於一個年收入過億的大公司來說根本無法造成任何傷害,雖然與愛之味公司的經營者有私交,但是在食安問體我認為這次的處理方式損失了不只是金錢也損失了人民對他們的尊重!
 大家可以發現,統一企業的食安問題,是在他邁入「集團化時期」後三年才可使出現的,有此可知問題的產生應該是在他當時的企業目標,可能造成內部的一些問題產生,直到三年後才爆發,不過總結一個字,就是「貪」,如果忍可以不要這麼貪心的話,我相信根本不會有如此多的食品安全的問題,還有人們如果都可以有多一些善念,不做明知是會害人的事情,台灣會更美好。
我感覺統一企業與日本多家企業合作過,非常的國際化,不過像無印良品這類的以環保為標章的企業,最後為什麼會與統一企業結束合作關係,這值得深思一番。統一企業在台灣可說是隨處可見,當這種管線深植民間,到底是侵入血管的癌細胞,還是穩台灣經濟的巨根,是值得用生命去觀察下去的。
統一企業經營的東西非常多采多姿,但當一個企業足以壟斷太多東西,或者應該說他擁有主導經濟大部分的權力時,若這個企業的經營取向是在自身利益,那麼糟糕的就是,政府拿他沒轍,更別提其他民間團體了。
如果一個幾乎可稱為台灣最大的食品企業公司不維護品質把關,我想最後台灣人心裡共同的低語就是:還有甚麼東西能吃呢?
而統一企業一旦遭受質疑,連帶相關產品都會讓人產生懼怕的。如果不再好好維持形象,一個瀕臨破產的信用,只會使台灣越來越消極。

對於複雜的事情我並不懂,在這次事件中,10月時就發現的問題,卻是在129號的"看見台灣紀錄片所帶來的媒體環保熱才使事件曝光,而在這些排放的廢水中,有醫師提到若食用含高量鎳的食物,可能導致肺癌及攝護腺癌等等的,可怕的是,我們並不知道吃進去的食物究竟是怎麼樣的。
 令我關注的是,我本人來自桃園中壢那附近,因此看到桃園那的日月光有違規排放廢水,令我挺憂心的。
   環保局最後的懲處是停工,我認為是正確的,但我相信一定還有地方是違規排放廢水的,且雖然沒超出標準,但排放的廢水究竟會不會影響到我們,這也是我所擔心的問題,我只希望,不只是日月光,其他企業都對廢水汙水有所處理,不然真的太讓人擔心了。
我認為勒令停工是正確的,不能再使企業為非作歹,為了自己的利益危害到人民的健康,真的非常的不道德!!但是這樣的懲處有效嗎?我個人認為是無效的,他們還是可以從其他偷工減料的方法來使自己獲利,人民還是一樣被蒙在鼓裡,最根本的解決方案沒出來,政府沒有作為,只有表面的懲處是真的不夠的,大家都應該建立道德心,整個國家應該有共識,這是非常難做到的,但也只有良心道德發現,以及政府的協助,才能使問題根本解決

政府目前的態度消極,感覺就像是在虛應故事,於是廠商們也就隨便處理,覺得吃不死人就沒有大問題。許多大廠牌雖然口口聲聲說會做好食品安全管控,並以消費者為本位,但是近期來接連不斷爆發的黑心事件使得民眾信心下降,廠商聲譽也一落千丈。其實人民自己也需先培養知識與觀念,像是基改食品,歐洲雖然也進口基改食品,但因為受到許多消費者反彈,當地超市因此拒絕販售;日本也曾進口過夏威夷基改木瓜,但因為沒有消費者要買,所以最後全數下架。「所以消費者要展現力量,否則廠商會認為消費者這樣也可以,就會為了壓低成本犧牲品質。」根據中研院的調查,25.9%的台灣民眾完全沒聽過基改食品,48.6%聽過但不了解。教育是提升人民素質重要的途徑,也是一個觀念的培養皿。若是不希望再受廠商蒙蔽,人民得先自己努力站出來為自身健康發聲。

我覺得現在很多的大企業為了賺更多錢的,常常不顧我們老百姓的生命安危,能剝削多少就盡量剝削,能賺得更多就想盡辦法的賺更多,我認為這已經是他們商業界的風氣,不貪反而被同業是為奇怪,可是造就這些商業的惡習慣,應該是政府,食品安危如果政府重視並有效地訂出一套防止措施,可能就不會等到所有人都吃了十年後才發現原來這種化學物早已經吃了十年的這種感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