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

極端氣候,我們能做什麼?

這幾天(2016年一月中下旬)的超強寒流,網路上除了一片狂貼雪景照之外,另外就是用力強調哪裡又受災了,要大家不要忘記還有人受災,甚至譴責他人只懂得追雪賞雪。

其實追雪賞雪並無不可,只是不要裝備不夠就上山,然後等出意外再來動員軍警救人等等。

圖片:林芷佑

既然極端氣候一時無法逆轉,我認為應該要以正面的態度去面對災害。許多國家都有訂定因應的措施,我們也不應該例外。因應措施不能只侷限在過去的老思維(灑錢),還要能夠協助民眾復原、降低災損,以及訂定嚴寒與酷熱的停班停課標準等等。

這次有些山區的小學就彈性宣布停班停課,這是很好的。

另外是,臺灣要如何積極的因應,如何降低溫室氣體(不只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好好的考慮一下臺灣的能源政策

筆者也認為核電要從長計議,因為只要核電廠發生一次嚴重意外,大概附近方圓數十里幾十年內都無法住人;但我們要繼續燒煤發電嗎?早晚會成為全世界的箭靶。

是否政府有「認真」考慮過發展其他的發電方式呢?政府要如何鼓勵大家在屋頂上裝太陽能板/太陽能熱水器?是否還有其他形式的再生能源可以開發?如果沒辦法拋棄核能,那麼大家要怎樣努力讓核能發電成為相對最安全的發電方式?火力發電又該如何捕碳呢?

上面說的是政府,那麼對一般人(如我們)可以做什麼呢?

一、了解嚴寒與酷熱只會越來越多,多多去吸收防災的常識;遇到災害,不要忙著找「誰的錯?」,而是想「如何處理?」;尋找資源協助自己與他人從災害中再起。

二、極端氣候的源頭是全球暖化,平常我們可以少用、甚至不用一次性餐具等等,免洗杯、盤、碗、筷能不用就不用,隨身攜帶購物袋,塑膠袋能回收就回收,筆者能用手拿絕對不用袋子,要用袋子的時候都盡可能自備,常常在跟廠商比賽看誰手快(如圖)之後,現在已經練會先喊「等一下!我有塑膠袋!」了。

三、如果沒有下雨或攜帶大/重物,走路十五分鐘可以到的距離不開車,下車買東西時一定熄火。開車去載人,到地點前先打電話,降低引擎空轉的時間。(基本上筆者是一定熄火啦)

四、選舉時多關心民意代表是否提出與改善全球暖化相關的政見,對於只會談開發從不愛護環境的民意代表,用選票譴責他。

筆者曾聽過有人認為,「沒有鳥又怎麼樣?鳥有沒有關我什麼事?你們這些人只關心鳥不關心人!」的這種說法,但是別忘了我們常用「狗不拉屎、鳥不生蛋」來形容一個地方不適合居住,所以,如果鳥都不見了(還不是不生蛋而已),真的要好好想想,這樣的地方你能住多久?你的子子孫孫能住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