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

查科峽谷(Chaco Canyon)的大廈的木材哪裡來?


波尼托村(Pueblo Bonito)。圖片來源:wiki

在位於新墨西哥州查柯峽谷的安納沙西遺址中,最著名的應該就是波尼托村(Pueblo Bonito)了(如上圖)。根據考古學家考證,波尼托村當年是一棟有五百個房間、五層樓的木造建築。

要用木頭蓋出這麼大的建築,需要很多很多樹木。根據估計,大約使用了 24萬棵樹。這麼多樹,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

過去以鍶同位素進行辨識時認為,這些木頭應該是來自於曲司卡山(Chuska)與聖馬刁山(San Mateo);但是最近的研究發現,其中有一部份應該是來自於南方75公里的Zuni 山。在公元1020年以後,安納沙西人不再去Zuni山伐木,改去峽谷以西75公里的曲司卡山砍樹。

為什麼最近的研究得到的結論不一樣呢?原來,過去使用鍶同位素測定,主要是基於鍶(Sr,鍶八七與鍶八六)由於化學性質相近的關係,常會與鈣一同被植物吸收。由於鍶為銣(Rb)衰變的結果,而不同地區的岩石中銣含量有不同,因此可以由鍶的含量推出木頭可能是來自哪一座山。

但最近的研究使用所謂的「樹源學」(dendroprovenance)。樹源學是什麼呢?我們都知道從樹木年輪的圈數,可以了解這棵樹活了幾年;但是從樹木的年輪的寬窄,還可以了解過去年代當地的氣候(主要是降雨情形)。從這個概念,過去已經發展出所謂的「年輪年代測定法」(dendrochronology),透過比較樹木年輪,可以拼湊出當地數百年、千年的雨量變化。如今的「樹源學」則是透過比較樹木年輪,找出樹的生長區域。

怎麼做呢?雖然整個區域的氣候大致相同,但不同的山與山之間的氣候,還是會有一些細微的不同;這些不同經過仔細比對就可以找到樹木到底是來自哪一座山。當然,這樣的工作不容易;事實上,亞利桑納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的研究團隊,整整花了四年才比對出來。

在公元1020年後,安納沙西人不只是改由曲司卡山伐木而已;同時他們也改變了建築工法。研究團隊發現,大概從那個時間點開始,安納沙西人也開始大興土木,大約有一半的房子都是公元1020年後建造的。

雖然這個發現還是無法解答為何他們忽然消失,但我們也由此知道,當年安納沙西人真的是到處砍樹,住家附近的砍完砍南邊,南邊砍完砍西邊,等到環境被他們破壞到山窮水盡、造成嚴重糧食不足、爆發動亂以後,殘餘的安納沙西人不得不離開時,不知道可有人後悔過這樣到處砍樹?

參考文獻:

Jared Diamond. 2006. 大崩壞。p.186-7(廖月娟譯)

2015/12/7. Unexpected wood source for Chaco Canyon great houses. Science Daily.

2015年12月5日 星期六

中世紀的「大暖化」(Great Warming)時期可能只發生在歐洲

圖片來源:wiki
在Jared Diamond的「大崩壞」的第六到第八章提到的諾斯人(Norse,也就是維京人),在第十世紀末(~公元985年)由紅髮艾瑞克(Erik the Red)領軍前往格陵蘭(Greenland)殖民。他們原以為找到了另一片樂土,沒想到在格陵蘭的生活,比挪威還要辛苦。我們以為的「威風凜凜」的海盜,其實只是不小心做起打家劫舍的行業;他們搬到格陵蘭、建立農場,希望可以在當地安家落戶。但是,格陵蘭並不是北歐神話裡的天堂,胼手胝足地苦撐四百年後,終於還是無可奈何地滅亡了。

哈瓦思教堂(Hvalsey)。圖片來源:wiki
關於他們為何滅亡有許多說法。在「大崩壞」中提到的,包括了當歐洲進入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時,原本就寒冷的格陵蘭變得更加嚴寒,加上他們失去了宗主國(挪威因黑死病損失了一半人口,後來與丹麥、瑞典結盟,共推丹麥國王為盟主)的支持,而數百年的農牧生活對當地的環境造成破壞,使他們在小冰河期降臨時無法存活下去。

但是,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團隊,勘查格陵蘭以及鄰近的巴芬島(Baffin)的冰磧(音器,moraines,指被冰河帶著走的石頭)後發現,在所謂的中世紀大暖化時期,格陵蘭的氣候可能沒有變暖;也就是說,或許從他們到當地、直到全部滅亡(或有一小部分遷居)為止,格陵蘭的氣候「一直都是這樣冷」。

其實,從布萊恩‧費根(Brian Fagan)的「歷史上的大暖化」一書中,也可以看到中世紀發生在歐洲的暖化期,在世界各地的狀況都有不同:如美洲與中國發生乾旱,使得馬雅與安納沙西文明滅亡等。這個研究只是進一步指出,或許連在歐洲,暖化都不是一個「放諸全歐皆準」的現象。

那麼,是否表示在格陵蘭的維京人的滅亡結論需要修正呢?筆者覺得,大方向應該還是差不多的,畢竟當地原本就是苦寒之地,而當時的人對於緯度與氣候等等並沒有概念(可以看到,直到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時,也還是沒有概念,所以會把葡萄、小麥等溫帶作物帶到巴哈馬群島去種),看到峽灣有草原就以為跟家鄉是一樣的,卻沒想到冬天更冷?但是已經搬來了,也來不及搬走;更何況「說不定只是今年特別冷」呀?而且挪威耕地不多,當時會出海的應該幾乎都是在家鄉生活有困難的人吧?就像後來福建、廣東一帶的華人坐船到臺灣以及東南亞是一樣的。

參考文獻:

2015/12/4. Study undercuts idea that 'Medieval Warm Period' was global. Science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