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5日 星期六

中世紀的「大暖化」(Great Warming)時期可能只發生在歐洲

圖片來源:wiki
在Jared Diamond的「大崩壞」的第六到第八章提到的諾斯人(Norse,也就是維京人),在第十世紀末(~公元985年)由紅髮艾瑞克(Erik the Red)領軍前往格陵蘭(Greenland)殖民。他們原以為找到了另一片樂土,沒想到在格陵蘭的生活,比挪威還要辛苦。我們以為的「威風凜凜」的海盜,其實只是不小心做起打家劫舍的行業;他們搬到格陵蘭、建立農場,希望可以在當地安家落戶。但是,格陵蘭並不是北歐神話裡的天堂,胼手胝足地苦撐四百年後,終於還是無可奈何地滅亡了。

哈瓦思教堂(Hvalsey)。圖片來源:wiki
關於他們為何滅亡有許多說法。在「大崩壞」中提到的,包括了當歐洲進入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時,原本就寒冷的格陵蘭變得更加嚴寒,加上他們失去了宗主國(挪威因黑死病損失了一半人口,後來與丹麥、瑞典結盟,共推丹麥國王為盟主)的支持,而數百年的農牧生活對當地的環境造成破壞,使他們在小冰河期降臨時無法存活下去。

但是,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團隊,勘查格陵蘭以及鄰近的巴芬島(Baffin)的冰磧(音器,moraines,指被冰河帶著走的石頭)後發現,在所謂的中世紀大暖化時期,格陵蘭的氣候可能沒有變暖;也就是說,或許從他們到當地、直到全部滅亡(或有一小部分遷居)為止,格陵蘭的氣候「一直都是這樣冷」。

其實,從布萊恩‧費根(Brian Fagan)的「歷史上的大暖化」一書中,也可以看到中世紀發生在歐洲的暖化期,在世界各地的狀況都有不同:如美洲與中國發生乾旱,使得馬雅與安納沙西文明滅亡等。這個研究只是進一步指出,或許連在歐洲,暖化都不是一個「放諸全歐皆準」的現象。

那麼,是否表示在格陵蘭的維京人的滅亡結論需要修正呢?筆者覺得,大方向應該還是差不多的,畢竟當地原本就是苦寒之地,而當時的人對於緯度與氣候等等並沒有概念(可以看到,直到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時,也還是沒有概念,所以會把葡萄、小麥等溫帶作物帶到巴哈馬群島去種),看到峽灣有草原就以為跟家鄉是一樣的,卻沒想到冬天更冷?但是已經搬來了,也來不及搬走;更何況「說不定只是今年特別冷」呀?而且挪威耕地不多,當時會出海的應該幾乎都是在家鄉生活有困難的人吧?就像後來福建、廣東一帶的華人坐船到臺灣以及東南亞是一樣的。

參考文獻:

2015/12/4. Study undercuts idea that 'Medieval Warm Period' was global. Science Dail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