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5日 星期五

美人魚的眼淚害死歐洲鱸魚

歐洲鱸魚。圖片來源:wiki

在2014年,全世界生產3.11億噸塑膠。雖然根據2014年的數據,大約有三成的塑膠被回收,另外四成則用來燃燒發電;但還是有其他三成送去掩埋場(1)。

但是,在整個過程中,還是有不少塑膠製品沒有被回收、燃燒或是掩埋而開始到處流浪;這些流浪的塑膠有些被海鳥或海中的生物吞食,讓牠們胃脹滿、造成這些動物無法進食而死。其他沒有被吞食的流浪塑膠則隨著時間分解、日漸破碎變小,最後成為俗稱「美人魚眼淚」(mermaid's tears)的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

這些塑膠微粒對生物是否有損害呢?過去的一些研究知道,有些生物在吞食塑膠微粒後,會產生行為改變或造成脂肪代謝的干擾;但詳細的研究仍付之闕如。

為了要仔細研究塑膠微粒對生物的影響,最近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isty)的研究團隊,使用九十毫米的聚苯乙烯(polystyrene)塑膠微粒與歐洲鱸魚(Perca fluviatilis)作為研究的材料。使用的濃度為每立方米一萬顆或每立方米八萬顆,觀察塑膠微粒對歐洲鱸魚的幼魚是否會產生影響(2)。

使用這兩種濃度的原因是因為,研究團隊調查瑞典附近的海域發現,濃度低的區域大約是每立方米150到2,400顆,而濃度高的地區則高達每立方米68,000到102,000顆。整體的平均為每立方米7,000到10,000顆。因此,研究團隊以每立方米一萬顆作為平均暴露組、而每立方米八萬顆則是最高暴露組,將由波羅的海採回的歐洲鱸魚受精卵,暴露在這兩種濃度下、以及完全沒有塑膠微粒的控制組,進行比較。

實驗結果發現,最高暴露組幼魚的活動力降低、避敵反應消失,當研究團隊將這些幼魚暴露在牠們的掠食者白斑狗魚(Esox lucius)的「魔爪」之下時,最高暴露組在24小時內全被吃光光,平均暴露組的存活率則為三成四,而控制組還有四成六活了下來。

除此之外,研究團隊發現,儘管三組幼魚都餵了一樣多的豐年蝦,最高暴露組的歐洲鱸魚的幼魚們的胃裡面塞滿了塑膠微粒,而平均暴露組的胃裡面則同時出現了塑膠微粒與豐年蝦。儘管豐年蝦才是幼魚們應該要吃的東西,但牠們似乎都偏愛塑膠微粒,造成兩個暴露組的幼魚都長得比控制組的幼魚小。最高暴露組的身長少了百分之九,而平均暴露組少了百分之三。

胃裡塞滿塑膠微粒的幼魚。圖片來源:ScienceNews

塑膠微粒除了會影響到幼魚的活動力、避敵行為以及生長以外,研究團隊也發現,將歐洲鱸魚的受精卵暴露在最高濃度的塑膠微粒下時,只有八成一的受精卵孵化成小魚;而控制組的受精卵則有九成六都成功孵化(暴露在平均塑膠微粒濃度的魚卵則有89%成功孵化)。

這篇研究報告一問世,大概可以說是「震驚了數十億人」吧!不過讀者在閱讀的時候還是要稍微注意一下。怎麼說呢?因為這篇研究裡面只使用了聚苯乙烯微粒,而實際上在海洋中的塑膠微粒還有好幾種(如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olyethylen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3);雖然其他幾種塑膠微粒也對動物有不同程度的傷害,研究團隊也提到,會使用聚苯乙烯微粒的原因是因為,過去已經有研究證實,攝食聚苯乙烯的魚類會有行為以及代謝上的改變(4)。以整體的塑膠微粒數目來看,既然海洋裡面的塑膠微粒是數種不同的塑膠混雜而成,以單一種類的塑膠微粒來做試驗,所呈現的實驗結果不知道會是更嚴重或是較輕微?但無論如何,這個研究報告所呈現的結果,反映了塑膠微粒濃度越高,在對於受精卵的孵化、幼魚的成長以及行為上的影響都呈現了劑量關係。因此,我們還是不可以忽視這篇報告。

塑膠耐摔、耐酸、耐碰撞,自從在1839年德國藥劑師愛德華‧賽門(Eduard Simon)發明了聚苯乙烯以後,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方便了!但是塑膠雖然很方便,如果我們不好好思考如何減量使用、落實回收,總有一天我們體內也會(以某種形式)充滿了塑膠;而很可能遠在那個時刻之前,我們的海洋與河流裡就充滿了水母與塑膠微粒了!

本文版權為台大科教中心所有,其他單位需經同意始可轉載)

參考文獻:

1. Plastics: the Facts 2015. Plastics. Europe.

2. Lonnstedt O.M. and Eklov P. 2016. Environmentally relevant concentrations of microplastic particles influence larval fish ecology. Science 352:1213-1216

3. Browne M.A. et. al., 2015. Linking effects of anthropogenic debris to ecological impacts. Proc. Biol. Sci. 282: 20142929

4. Karin Mattsson. 2015. Altered Behavior, Physiology, and Metabolism in Fish Exposed to Polystyrene Nanoparticles. Environ. sci. Technol. 49:553-561

2016年3月6日 星期日

對環境最友善與最不友善的五個國家

EPI 2016 Country Rankings from YCELP on Vimeo.

耶魯大學根據「環境保護指數」(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ex)對全球180個國家/地區進行評估,排出了名次。

最友善的五個國家是:芬蘭、冰島、瑞典、丹麥以及斯洛文尼亞(Slovenia)。

最不友善的五個國家是:索馬利亞、厄立特尼亞(Eritrea,位於東北非)、馬達加斯加、尼日(Niger)與阿富汗。這些國家多半都是因為戰亂以及/或政府的問題,使得人民自顧不暇,更遑論對環境友善了。

台灣名列第60名,勉強趕上前三分之一的末班車,可以參加優良生課輔XD。

我們的鄰居的排名情況如何呢?

新加坡(14)
日本(39)
馬來西亞(63)
菲律賓(66)
南韓(80)
泰國(91)
印尼(107)
中國(109)
越南(131)
印度(141)
寮國(148)
緬甸(153)
巴布亞紐幾內亞(156)
孟加拉(173)

簡單來說,台灣在東亞地區勉強擠進前三名。雖然看起來好像不錯,不過東亞地區在多次的全球評估中,都被列為在氣候變遷中最容易受災的區域,所以我們還應該要更努力才行。

對完整的報告有興趣的朋友,請點這個連結

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

極端氣候,我們能做什麼?

這幾天(2016年一月中下旬)的超強寒流,網路上除了一片狂貼雪景照之外,另外就是用力強調哪裡又受災了,要大家不要忘記還有人受災,甚至譴責他人只懂得追雪賞雪。

其實追雪賞雪並無不可,只是不要裝備不夠就上山,然後等出意外再來動員軍警救人等等。

圖片:林芷佑

既然極端氣候一時無法逆轉,我認為應該要以正面的態度去面對災害。許多國家都有訂定因應的措施,我們也不應該例外。因應措施不能只侷限在過去的老思維(灑錢),還要能夠協助民眾復原、降低災損,以及訂定嚴寒與酷熱的停班停課標準等等。

這次有些山區的小學就彈性宣布停班停課,這是很好的。

另外是,臺灣要如何積極的因應,如何降低溫室氣體(不只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好好的考慮一下臺灣的能源政策

筆者也認為核電要從長計議,因為只要核電廠發生一次嚴重意外,大概附近方圓數十里幾十年內都無法住人;但我們要繼續燒煤發電嗎?早晚會成為全世界的箭靶。

是否政府有「認真」考慮過發展其他的發電方式呢?政府要如何鼓勵大家在屋頂上裝太陽能板/太陽能熱水器?是否還有其他形式的再生能源可以開發?如果沒辦法拋棄核能,那麼大家要怎樣努力讓核能發電成為相對最安全的發電方式?火力發電又該如何捕碳呢?

上面說的是政府,那麼對一般人(如我們)可以做什麼呢?

一、了解嚴寒與酷熱只會越來越多,多多去吸收防災的常識;遇到災害,不要忙著找「誰的錯?」,而是想「如何處理?」;尋找資源協助自己與他人從災害中再起。

二、極端氣候的源頭是全球暖化,平常我們可以少用、甚至不用一次性餐具等等,免洗杯、盤、碗、筷能不用就不用,隨身攜帶購物袋,塑膠袋能回收就回收,筆者能用手拿絕對不用袋子,要用袋子的時候都盡可能自備,常常在跟廠商比賽看誰手快(如圖)之後,現在已經練會先喊「等一下!我有塑膠袋!」了。

三、如果沒有下雨或攜帶大/重物,走路十五分鐘可以到的距離不開車,下車買東西時一定熄火。開車去載人,到地點前先打電話,降低引擎空轉的時間。(基本上筆者是一定熄火啦)

四、選舉時多關心民意代表是否提出與改善全球暖化相關的政見,對於只會談開發從不愛護環境的民意代表,用選票譴責他。

筆者曾聽過有人認為,「沒有鳥又怎麼樣?鳥有沒有關我什麼事?你們這些人只關心鳥不關心人!」的這種說法,但是別忘了我們常用「狗不拉屎、鳥不生蛋」來形容一個地方不適合居住,所以,如果鳥都不見了(還不是不生蛋而已),真的要好好想想,這樣的地方你能住多久?你的子子孫孫能住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