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7日 星期五

亞述帝國(Assyrian Empire)的衰落與氣候變遷的關係

最近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施奈德(Adam Schneid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以及土耳其的安那托利亞文明研究中心的阿達利(Selim Adalı,Research Center for Anatolian Civilizations in Turkey)在「氣候變遷」期刊(Climatic Change)上發表的論文顯示,曾經顯赫一時的古亞述帝國(Assyrian Empire,公元前911年至609年)的衰落可能不僅僅是內戰和政治動盪。考古、歷史和古氣候證據表明,氣候因素和人口的增長可能也軋了一角。

在公元前9世紀時,位於伊拉克北部的亞述帝國開始不停地擴大到大部分的近東區域。它在公元前7世紀早期達到高峰,成為那時候在近東最大的帝國。但是,為何亞述帝國在公元前7世紀末時開始快速的崩潰,一直困擾著學者們至今。大部分的學者歸咎於內戰、政治動亂、以及亞述首都尼尼微(Nineveh)在公元前612年時,被巴比倫與米底王國聯盟攻陷,造成辛沙里施昆(Sinsharishkun)身亡(自焚或被殺)等事件。儘管如此,它仍是一個謎,為什麼亞述帝國,當時的軍事強權,如此突然和如此之快速的走向崩潰?

亞述帝國。深綠色為公元前824年的版圖,淺綠色為824-671BC
之間擴張的版圖。圖片來源:wiki
施奈德和阿達利認為,人口增長和乾旱也是造成亞述帝國滅亡的重大原因。最近公佈的古氣候數據顯示,近東在公元前7世紀後半葉變得更加乾旱。在此期間,該地區也因為強行安置被征服區域的人民的緣故,產生了顯著的人口增長。作者們認為,這個措施大大地減少了國家的承受嚴重乾旱(例如發生在公元前657年)的能力。他們同時指出,在這個乾旱發生後的五年之內,亞述帝國的政治和經濟穩定性變弱了,從而導致了一系列的內戰,對帝國發生了致命的打擊。

他們指出,發生在公元前7世紀後期時的嚴重乾旱,與隨之而來發生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暴力騷亂,跟發生在現代敘利亞和伊拉克北部的嚴重乾旱與隨後的政治衝突事件,兩者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以一個全球性的視角來看,他們的結論是,現代社會應該要注意到,當執政者把短期的經濟和政治政策列入優先考慮,而不是支持長期的經濟保障和風險規避之後,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筆者在約略閱讀過亞述的歷史後認為,除了人口增長與乾旱之外,當時的薩爾貢王朝(Sargonid dynasty)的征戰不休與揮霍無度,可能也是造成亞述帝國滅亡的另外一隻手。薩爾貢二世的兒子辛那赫裡布(Sennacherib,公元前704-681年,中文聖經中譯作西拿基立),興建了著名的「蓋世無雙皇宮」,其邊長近200米,包括兩座大殿、一幢橢圓形建築物以及一個植物園和一座涼亭,王宮內的浮雕長達3000米,現藏於大英博物館。雖然他的繼任者沒有大興土木,但是下一個繼任者亞述巴尼拔(Ashurbanipal,公元前668-627年)卻興建了巨大豪華的亞述巴尼拔王宮,在宮中設置泥版圖書館,該圖書館收集了當時亞述人所知的全世界各地的書籍,藏有無數楔形文字的泥版(約三萬個),內容包括語言、歷史、文學、宗教、醫學及天文等各方面的知識。雖然這些泥版對於後代研究亞述帝國的學者是很珍貴的資料,但筆者想,歷經連年征戰的亞述帝國(從薩爾貢二世到亞述巴尼拔等四位國王,一直都是征戰不休),加上「蓋世無雙皇宮」以及亞述巴尼拔王宮的建設,與發生在辛那赫裡布時代將首都遷到尼尼微的種種事件,亞述帝國的民間應該也是民窮財盡吧!於是,當公元前657年的乾旱事件發生時(不要忘了這時候正是亞述巴尼拔在位,或許他正在建立他的王宮與圖書館呢!),接著會有一連串的動亂,最後導致外族如巴比倫與米底認為有機可趁,於是聯手入侵造成滅亡,其實也不那麼意外了!

亞述戰船,大約在辛那赫裡布時期。圖片來源:wiki

不過,作者認為亞述人的短視,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原諒的。雖然他們專注於短期的經濟或政治目的的操作(強行安置被征服區域的人民),提高了他們受到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的風險;但是,他們對於自然世界是如何運作的認識不夠,技術能力的水平也不足。因此,他們應該無從預測大量遷徙人口可能造成的後果。

反觀現代人,我們有許多歷史資料提供我們借鏡,我們也有相關的知識與技術;這使我們能夠從過去拼湊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因此,如果我們選擇不制定促進長期可持續性的政策的話,我們沒有藉口可以原諒自己「裝傻」與「裝無知」的行為。

不過,就像歷史是一再重複的,安納沙西人、馬雅人、復活節島的人、吳哥帝國皆如是,而現在又加上亞述人,只能說當我們披閱一個個的古國王朝時,既心驚於歷史的重複性(類似的事件也發生在中國的唐末),但當我們回頭來看現代社會時,卻發現:雖然我們應該沒有理由來「裝傻」與「裝無知」,但是「裝傻」與「裝無知」的人卻是那麼地多,能不感嘆嗎?

參考文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