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

20130415 食物森林實作體驗



原訂4/22(下週)才要進行的食物森林實作,因為天時、地利、人和都有了,必需要提前到這週...種東西就是這樣,所有的都到位以後,就是要你去配合他,沒有他來等你的。

其實,第九章裡面講到的蒂蔻皮亞(Tikopia)島,就是一個大型的食物森林。看一下書裡面的這段文字:

如果你在蒂蔻皮亞,從海邊往內陸的方向走,你會以為整座島都是鋪天蓋地、層層疊疊的原始熱帶雨林,就像許多渺無人煙的太平洋島嶼。然而,一旦你走入林中,就會發現這裡別有洞天,原來雨林只長在最陡峭的懸崖,裡面盡是果樹園圃。島上大部分土地都已經開墾成多層次的果園,果園中種了許多樹,最高大的樹有原產於本地,有的則從外地引進。這些樹都有食用價值,產水果或核果,最重要的是椰子樹、麵包樹以及樹幹含有大量澱粉的蘇鐵。數量較少但是枝葉繁茂、價值匪淺的樹包括本地原產的杏仁樹、會結果的山欖、大溪地栗樹、盤腳樹和欖仁樹等。種植在中間層的小喬木包括檳榔、果實有蘋果香的太平洋溫桲和箭毒木。箭毒木雖有劇毒但樹皮特別厚,富含細長柔韌的纖維,可以做衣服。最下層則是種薯蕷
香蕉和大沼芋等。...這種多層次的果園在太平洋地區獨樹一幟,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結構就像熱帶雨林。不過蒂蔻皮亞島上的植物皆可食,而大多數雨林的樹木都不可食用。

而我們的食物森林,就是擷取古人的智慧,在一塊地上種植一群能夠互補的植物:豆科植物可以固氮,帶給土地肥份,是我們的支持系統;各種不同的果樹,則是我們的收益系統。種植多種果樹的原因,一方面是每種果樹各有他們需求較高的養分,如此一來不會造成地力很快耗盡,肥料的需要也可以降到最低(我們希望除了天然的、就地自然產生的「肥料」以外,都不需要添加);一方面也是可以把病蟲害降到最低。慣行農法在整片田園裡面大量種植單一作物,如此一來就成為病蟲害的溫床;種植多種作物接近自然狀態,病菌與病蟲也不易大量繁殖。

說了這麼多,還是來看圖說故事吧。

工作當然要先戴手套囉。
所有參加的同學:永續生活設計+自然經典選讀-大崩壞兩門課程的同學。
大家都很注意在聽邱奕儒老師講解。工作之前我們還有個祝福的儀式,
大家手拉手圍成一個圈圈唱歌祝福我們的樹苗能成長茁壯。
工作分兩部分:種樹(收益系統)跟灑豆科的種子(支持系統)。
因為這塊地有很多石頭,若要用人力去挖洞,恐怕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
因此種樹的洞已經先請總務處幫忙挖好。先倒一整包的有機肥(來源是
吉安鄉的廚餘製作)。
再覆蓋10-15公分厚的土,以免我們的樹苗直接接觸到肥料,造成肥傷。
接下來要種植物。這是楊桃~
每一株樹種下去的位置,都做成中心低,周圍高;這樣雨水會留存下來,
比較不需要澆水。
種完以後要澆水,這可不是普通的水唷!為了讓土地活化,也讓樹木
活得更快樂,我們澆的是有三種細菌的水。
細菌們:一桶是光合細菌,另一桶是乳酸菌還有??(忘記了)。細菌們
會先到右邊的大藍桶子裡跟水調和,然後才能裝到澆花壺裡面使用。
為了要讓食物森林真的能夠自給自足,邱老師教導同學如何在種下果樹
的地區種植地被植物。我們這次用的是蕃薯與薄荷。雖然蕃薯與薄荷都
很容易種,但是在剛插枝的時候,為了提高成活率,必需要拔除大部分
的葉片以降低蒸散作用。薄荷還可以防老鼠!
種好地被植物了。這棵樹是人參果~
我們還種了酪梨~
還有蘋婆。蘋婆開花會臭~
校長跟主秘也一起來種。
校長:種樹真好玩!(設計對白)
接著要來種豆科植物(支持系統)。這些豆科植物的種子不能直接灑下去,
因為這樣會變成鳥兒們的點心。我們要製作種子球。這些豆科植物的種子
已經先泡過水。
接著就要來做種子球。把泡過水的種子跟黏土揉在一起,就這樣簡單。
做好的種子球,可以去灑播了。
今天感恩邱老師、兩班的同學們、總務處的同仁,還有協助邱老師的工讀同學們,兩小時的工作種了樹、還播了不少的種子,但是剩下的工作還是需要總務處的同仁以及工讀同學來完成。期待樹苗們能快快長大,豆科植物們也能順利發芽茁壯,十年後的校友會,我們期待可以吃著慈大自產的水果,眼望著當年一手種下的果樹們。讓我們用心祝福!

還有更多的照片,都在慈大通識教育中心的Facebook相簿上。

同學心得:

食物森林,給了我一種希望,我們還有救,對吧?
    食物森林,包含了許多種類的植物、樹木,而種類的多變,也讓裡面的生物也多變化。上這堂了印象很深刻的是,我們在種樹,種了很多很多樹,也種了很都不一樣的樹。每當種下一棵樹,就像種下一個希望,以往的人砍了樹,認為還有很多,就持續的砍樹,砍到最後樹沒了,就自取滅亡。而我們種了一棵樹,就像是增加了一點希望。而我們一群人就這樣種樹,那種感覺就像,我們正為我們自己鋪上生存的道路而努力著。有了這樣的資源,我們不能再像古文明一樣,濫墾濫伐,毫無節制的使用了,我心裡深深是這樣覺得的。
    我希望自己以後能多種點樹,為我們的未來的道路建立有足夠生存的空間,不是為自己也是為了家人以及全人類。如果更多的人體認到環境的危機,並且身體力行去愛護環境,我們就會有救。

在一學期的課程安排中又另有一堂戶外的教學,是和永續生活設計課程一同進行的食物森林實作,同樣令人印象深刻,食物森林是一個在<大崩壞>中同樣出現過的古老農法,涵蓋著祖先流傳下來的智慧,林中所栽植的樹木都是可食用的,或許有著不同的熟成季節,而在樹冠層下的地面上,豆科植物提供著樹木生長所需氮素,更以緊密覆蓋的方式保護著土地,防止水土的流失,在當節課以前我不曾聽聞過這樣的概念,架構並不複雜,更是多年以前的人們就在使用的農法,很難相信的是現在的多數人卻不再使用這種農作方式,反而以高山茶園和高冷蔬菜,或是以機械化大規模耕作的方式榨取更多地利及利益,最後反而在水土流失時才反向追隨原初的耕作方式,人類做的許多事和履過的許多歷史都在反覆迭沓著迴圈,卻也在過程中不斷失去一些珍貴的資產,令後人不勝唏噓。在勞動中我們微笑體會這些美麗的智慧,因為珍惜和平而得到共榮的智慧。

在這學期非常榮幸的有機會參加食物森林的種植,雖然被小黑蚊咬得非常嚴重,但看到那一棵一棵立起來的樹,滿滿的成就感突然湧上我心尖。食物森林是取自於老祖宗的智慧,它既不用施肥,也不需灌溉,就不會有過度施肥、土壤鹽鹼化、過度灌溉的問題,真期待它能長出香甜、可口的果實,好讓我細細品嘗一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