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6日 星期日

第八單元(一):誰令群眾盲目?


第十四章 千古恨事:群體決策的失誤

為何一個社群無法預見問題,或明明見到了問題之所在,還是無法解決,放任社群走向滅亡?回顧前面的單元提到的社群存續的關鍵因素,但如果不能及時見到問題之所在,終究社群將會走向滅亡;為何有些社群看不到問題?

Jared Diamond的書中提到,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一、不知不覺
可能過去沒有經驗,所以不知道先前的做法是否能應用在新環境;例如臺灣把核一廠與核二廠蓋在距離臺北很近的地方,可能就跟過去沒有經驗有關。因為核一是建造於1970年,核二是建造於1974年,而第一個嚴重的核電事故(三哩島事件)是發生在1979年。過去可能以為疏散半徑五公里就夠了(直到最近好像也沒有增加到30公里)。
也有可能過去的經驗已經被遺忘,以致於雖然發生過卻無法引用經驗(所以有句話說:歷史總是一再重複。);比如說,臺灣光是有記錄的,就發生過六次海嘯,但是因為最後一次發生在1867年,所以現在活著的人沒有人記得,如果又不夠用功去查資料,那麼就會以為「臺灣沒有發生過海嘯」。

二、現象出現,但是找不到問題所在
或許問題隱而不顯、或許問題已經持續很久,但是因為變化太慢所以不曾注意。例如全球暖化,由於它是一個長時間的改變,每年會有一些溫度的變化,所以對於不信的人,就會覺得沒有全球暖化這件事。

三、問題找到,但不想解決
這部分的問題比較複雜,有些可能是基於自私自利,雖然知道這件事對他人有害,但是覺得只要自己好就夠了,所以不願意解決;或者是因為受害者眾多,覺得「為甚麼一定要我出來?」
當然也有積習難改,明知道這樣不對,但是不想去改。比方明知道GDP只有在計算消費與投資,並不能真的反應一個國家或一個團體的能量,或是那個國家或團體的領導人的績效,但是大家習慣了、不想用新的,所以就繼續沿用。

四、一切都太晚了
像復活節島剩下最後一棵樹的時候,或是物種祇剩下很少的幾隻的時候,這時要再來談保育似乎就該要說來不及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